2025-09-24 / 行业新闻

不止于鞋材!解析超临界发泡材料如何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体育用品等领域大展身手!

不止于鞋材!解析超临界发泡材料如何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体育用品等领域大展身手!

超临界发泡技术:

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革命

超临界发泡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作为物理发泡剂的先进制造工艺,它正在材料科学领域掀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当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温度和压力超过其临界点),它兼具气体的低粘度和液体的高溶解度特性,能够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均匀、细密的微孔结构。

 

1.1技术原理与工艺优势

超临界发泡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超临界流体(如CO₂或N₂)渗透到聚合物基体内部,形成均一的单相混合熔体;当压力突然释放时,溶解的气体迅速膨胀,在材料内部形成大量微米级气泡。与传统化学发泡相比,超临界发泡具有显著优势:

1)微孔结构可控:孔径可精确控制在0.1-10μm,泡孔密度高达109~1015个/cm³,这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2)环保清洁:不使用化学发泡剂,避免了有害气体排放和化学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3)材料性能提升:通过调控泡孔结构,材料可同时实现轻量化(密度低至0.02 g/cm³)、高弹性(回弹率可达88%)、隔热、隔音和减震等多种优异性能。

4)工艺一体化:超临界注塑发泡技术将发泡与成型过程合二为一,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效率。

 

1.2超临界发泡核心工艺

超临界发泡技术凭借对多元高分子材料的广泛适配性,已在TPU、PEBA、TPEE、PLA、PP、PET、PVDF等材料体系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在众多工艺路线中,小发大工艺与直接注塑发泡工艺形成了鲜明的技术互补——前者通过“预制-膨胀”的分步策略实现复杂构件的精准成型,后者则以“熔融-发泡-成型”一体化流程推动生产效率革命。这两种工艺近年来在材料创新、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上的突破,持续拓展着超临界发泡技术的应用边界。

 

1.2.1小发大工艺:从精密预制到可控膨胀的经典路径

小发大工艺作为超临界发泡领域的成熟技术,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控制材料膨胀过程实现结构定制化。该工艺通过“胚体制备-超临界渗透-梯度发泡-定型处理”四个关键步骤,将初始尺寸为成品1/2-1/5的致密胚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膨胀至目标尺寸,特别适合解决大尺寸、异形构件的发泡均匀性难题。

工艺优化:

工艺控制技术的升级是小发大工艺提质增效的关键。新一代发泡釜采用“分区控温+压力反馈”智能系统,将温度控制误差缩小至±1℃,压力波动控制在±0.2MPa以内,使发泡倍率的批次稳定性提升30%以上。通过在胚体不同区域设计差异化的成核剂浓度,结合发泡釜内的温压梯度调控,可实现“梯度发泡”效果——如医疗假肢内衬中,接触骨骼区域采用0.15g/cm³的低发泡率保证支撑性,接触皮肤区域则以0.08g/cm³的高发泡率提升舒适性。

助剂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拓展了材料功能边界。通过在PA12胚体中添加抗氧剂1010与紫外吸收剂UV-531的复合体系,使发泡材料的耐老化寿命从5年延长至8年;在MPP材料中引入石墨烯改性助剂,其导热系数提升40%,解决了电池包局部过热问题。这些工艺创新使小发大技术从单纯的成型工艺升级为性能定制平台。

1.2.2直接注塑发泡:一体化成型的效率革命

直接注塑发泡技术通过将超临界流体注入、熔体混合、发泡成型等环节整合到注塑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投料-直接成件”的高效生产模式。这种工艺将传统发泡的多步流程压缩为单一工序,生产周期缩短50%以上,尤其适合汽车内饰、消费电子等精密构件的规模化生产。

 

工艺创新: 

德国DESMA公司的超临界发泡射出成型技术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其一体化成型系统通过精准控制流体注入时机和模具压力,实现每小时60-70双鞋中底的产能,能耗仅为传统高压釜工艺的1/10。该技术的可调密度范围为0.15-0.40g/cm³,通过多组模具轮换可实现36种不同产品的柔性生产,大幅提升了小批量定制订单的经济性。

瑞邦(广州)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一款用于鞋底弹性材料发泡的新弹性体微发泡注射成型系统,该系统采用物理发泡技术,无有害物质残留,属完全绿色的物理发泡技术,相对釜式发泡和其它类型的发泡,具有生产效率高、发泡可控、产品尺寸稳定的特点,其工艺流程为:微泡机将工业氮气(或二氧化碳)转化成超临界流体(SCF),在注塑机储料过程中,控制超临界流体的压力和流量并将其注入注塑机料筒内,在螺杆转动下,经特殊设计的螺杆将料筒内的超临界流体与熔融弹性体分散、混合,使超临界流体完全溶解在熔融塑料中形成单相体,单相体被注射到模具内后,因温度和压力变化,氮气或二氧化碳从单相体中分离出来,在整个弹性体内形成均匀致密的气泡,从而达到发泡效果。

瑞邦(广州)科技 弹性体微发泡注射成型系统的工艺流程

国嘉基业开发的“一步到位”技术针对TPU材料特性进行了专项优化,在注塑机熔融段同步完成超临界N₂注入与混合,通过“低速高剪切”螺杆设计(50-100r/min)确保流体均匀分散。模具采用60-80℃预热与分段泄压控制:先将压力从10-15MPa缓慢降至3-5MPa(保持5-10秒),再在0.5秒内快速泄压至常压,有效解决了TPU熔体强度低导致的泡孔破裂问题,成品闭孔率可达95%以上。

克劳斯玛菲的设备创新进一步释放了工艺潜力。其CellForm技术通过优化螺杆压缩比和保压程序,将保压时间从传统的5-8秒缩短至2-3秒,生产节拍提升30%以上。最新模块化发泡机组采用“即插即用”设计,使PP与TPU之间的工艺切换时间从4小时降至1小时,能耗降低32%,预计2026年将占据全球中游企业装备更新市场的45%份额。ZE/KE Schaumtandex生产线则创新性地将双螺杆的强混合能力与单螺杆的高效冷却特性结合,使熔体温度均匀性提升25%,为大型汽车仪表板等构件的发泡成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材料企业的创新实践: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2.1国内领军企业的技术突破

1)苏州申赛新材料:

申赛开创了超临界聚合物微孔发泡技术平台,拥有超临界板材发泡和异形结构体发泡(小发大)两大核心科技。其MPP材料可实现20-70%的压缩形变下,压缩应力基本保持一致,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可有效保护电芯不受损害。产品已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底护板、新能源汽车电池膨胀梁、高性能跑鞋中底材料等多个领域。

 

2)致微新材料:

致微科技的聚丙烯系列发泡材料,是采用聚丙烯或聚丙烯改性为基材,利用超临界CO₂在其内部形成大量微米级气孔得到的发泡材料,发泡倍率可调节,最高发泡倍率可达25倍,生产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助剂,无毒无味,绿色纯净。其MicroFoam系列微孔发泡材料已应用于汽车内饰材料、动力电池组缓冲垫片材料、音响振膜材料、高端包装材料、飞机模型、冲浪板和滑雪板等体育休闲用品材料,以及冷链运输可折叠保温材料等领域。

致微科技 聚丙烯系列发泡材料应用场景

3)美瑞新材:

美瑞新材自主研发的TPU物理发泡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回弹率达75%,拉伸强度1.2MPa,已批量供应特步、安踏等品牌的鞋材,并拓展至汽车座椅表皮和免充气轮胎领域。其开发的TPEE发泡材料采用超临界物理发泡技术,在重量、弹性和耐久性之间实现了优异的平衡。

美瑞新材 发泡型TPU F8系列

2.2国际巨头的创新应用

1)巴斯夫:

巴斯夫于2025年推出的Infinergy®240系列E-TPU材料,通过对超临界发泡工艺的优化,在保留材料高耐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密度;基于该材料,巴斯夫与凡客合作打造的休闲鞋系列,不仅让消费者获得更轻盈的穿着脚感,还实现了产品成型周期的显著缩短。此外,巴斯夫还凭借Elastollan® TPU与Salomon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出Index.02跑鞋中底——这一产品首次将超临界直接注塑技术引入运动装备领域,为运动器材的工艺革新提供了新方向。

2)科思创:

科思创推出的Desmopan® FLY材料,专为超临界发泡(SCF)注塑技术打造,无需额外添加发泡剂与交联剂——这不仅简化了生产流程,更使制成的鞋材中底可直接回收再利用;若搭配软质TPU外底,整套鞋底系统还能完全契合循环经济理念。此外,科思创还率先在位于中国台湾的TPU亚太研发中心部署了先进的SCF注塑系统,可为客户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客户快速推进产品迭代与市场化进程。

3)塞拉尼斯:

塞拉尼斯研发的Hytrel® TPC RS40F2材料,生物基含量达20%,已成功应用于某高端家具品牌的可降解沙发坐垫,其抗压性能较传统海绵提升40%;同时,该材料凭借优异的超临界发泡(SCF)工艺适应性,斩获2024年创新发泡材料奖,也因此成为高端运动鞋中底的全新选择,为运动装备领域的绿色化与性能升级提供了新方向。

纯白色发泡生物基Hytrel® TPC RS40F2应用于鞋中底

 

超临界发泡材料的无界应用:

超越鞋材的创新场景

3.1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安全的双重革命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超临界发泡技术开辟了最大应用场景,特别是在轻量化和安全防护方面。

电池系统应用:

 

  • 致微新材料的PP微孔材料在-40℃仍保持弹性(传统EPDM在-20℃硬化),并通过针刺实验延缓热失控扩散达17分钟,成为比亚迪海豹电池包的核心防护材料。

  • 苏州申赛的FR-MPP10材料用于电池外壳密封,可耐受温度波动和道路碎屑冲击。

苏州申赛FR-MPP应用场景

  • 通过超临界发泡工艺与纤维增强技术的深度融合,复合材料在保持超轻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力学性能的跨越式突破,为动力电池包、车身防护等关键系统的升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车身轻量化

  • 特斯拉Model Y采用沙伯基础COHERE™SCF发泡PP材料,将传统7层结构的仪表板简化为3层,成本降低28%,同时实现29%的减重。这种“减法设计”不仅提升了续航里程,更通过均匀的泡孔结构改善了隔音性能,使车内噪音降低50%。

    内饰系统创新:

  • 通过梯度密度设计,座椅坐垫采用50kg/m³的低密度结构提升舒适性,靠背则用70kg/m³的高密度结构增强支撑性,这种“一区一策”的解决方案使整体重量减轻37%,同时通过10万次坐压测试无塌陷。

  • 奔驰C级采用Trexel Mu Cell®技术(微孔发泡技术)将中控台重量从3.2kg降至2.0kg,印证了超临界发泡在汽车轻量化中的核心价值。

微孔发泡材料

3.2医疗与健康:安全与舒适的双重保障

医疗领域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要求严苛,超临界发泡无化学残留的优势在此得到充分发挥。

假肢与矫形器:

  • 美瑞新材开发的TPU发泡内衬通过定制化发泡实现肢体30%的贴合度提升,配合抗菌涂层设计,皮肤感染风险降低60%。

  • 张振秀教授团队利用超临界氮气发泡技术,在生物基可逆交联聚氨酯中引入多孔结构,并将其用于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摩擦层材料当中。

     

康复与护理:

  • 张振秀团队开发的可逆交联聚氨酯发泡材料,用于防褥疮床垫,通过梯度发泡设计实现压力分散,局部压强比传统海绵降低40%,并可通过抗菌涂层抑制99.9%细菌滋生。

  • 采用超临界CO₂发泡技术制备的多孔PLA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细胞在该三维连通结构中生长良好,并能成功装载抗肿瘤药物---顺铂,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选择之一。

     

医疗包装:

  • 超临界发泡的PP材料解决了传统泡沫的粉尘污染问题,用于内窥镜等精密器械包装时,既能抵御运输冲击,又避免了化学残留污染,已通过FDA的Class VI级生物相容性认证。

3.3智能穿戴与电子设备:轻量与性能的完美平衡

智能穿戴设备的舒适化需求推动超临界发泡技术向“动态适应”方向发展。

可穿戴设备:

  • 华为Watch GT系列表带采用超临界CO₂发泡的多孔LSR材料,孔隙率达20-30%,透气率提升至500g/m²·24h,佩戴24小时皮肤过敏率<0.1%。通过温敏性改性技术,材料在37℃体温下硬度从ShoreA60降至50,实现“佩戴即软化”的自适应体验。

消费电子:

  • 某头部代工厂公开资料显示,其为欧洲品牌代工的5G手机中框采用超临界CO₂微发泡工艺,通过模具温度梯度控制(60-90℃分区调控)实现了0.01mm级尺寸精度,成品重量较传统注塑件降低12%,且通过1.5米跌落测试的通过率提升至98%。

  • 超临界发泡PP应用于5G天线罩,其高强度满足了抗风要求以及满足户外10年以上的抗光氧老化要求,表面不挂水,表面具有类似荷叶表面的超疏水层。

人形机器人:

 

  • 特斯拉OptimusGen3关节采用TPE微发泡材料,减重25%且回弹寿命达500万次,-40℃环境下仍保持90%的自修复能力。

 

  • 宇树H1仿生手通过分层发泡设计(内部减震层+外部致密层)实现抓取误差<0.1mm,较全进口方案降本60%。

3.4航空航天与交通物流:极限环境的性能验证

航空航天应用:

  • 青岛科技大学张振秀团队开发的 PA12 超临界发泡材料,以 0.02g/cm³ 的极致低密度特性,在无人机机翼填充应用中实现 60% 的减重效果,同时保持结构刚度不变,已通过风速 120km/h 的风洞疲劳测试。

  • 陶瓷基气凝胶通过超临界干燥工艺实现了航天级隔热性能。Wu等研究者开发的C/SiO₂/SiC三元复合气凝胶,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兼具0.16-0.46g/cm³的低密度和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在模拟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的高温惰性环境测试中,该材料展现出远超传统隔热材料的热稳定性,其热导率在3Pa低压环境下低至0.009W/(m·K),成为下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的核心候选材料。

  • 申赛新材料基于其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平台开发的PVDF发泡材料,凭借-196~150℃的耐温范围和优异的介电性能,已用于航天器电缆护套的轻量化改造,在减重25%的同时提升了极端温度下的绝缘可靠性。

苏州申赛PVDF 发泡材料应用场景

交通与物流:

  • 苏州申赛的超临界PP发泡材料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内饰板,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防火性能和隔音效果。

  • 致微新材料的聚丙烯微孔材料制成的可折叠保温箱,在-20℃环境下保温时间达12小时,重量仅为传统泡沫箱的1/3,且100%可回收,已被顺丰冷链采用。

3.5体育用品:性能与创新的双重突破

专业运动护具:

  • 瑞士TSG滑雪品牌采用ACF超临界发泡内衬后,护具防护性能提升300%,通过欧盟最高标准认证。

  • 苏州工学院研发的定制化关节护具则运用梯度发泡技术,内层采用小杆径大孔隙结构实现高效吸能,外层通过大杆径小孔隙设计提供支撑,经实测膝关节运动位移误差控制在0.5%以内,冲击压力峰值削减达78%,运动疲劳感降低52%。

  • 李宁运动科技在高端护膝中集成超临界发泡材料后,用户反馈“佩戴无感,防护升级”,印证了技术在专业性与舒适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专业运动装备:

  • 采用超临界发泡EVA制成的滑雪板芯材,重量减轻30%的同时抗冲击性能提升40%。

EVA制成的滑雪板芯材

  • 冲浪板使用的发泡PP复合材料,在保持刚性的同时耐海水老化性能显著提升。

  • 耐克Alphafly3跑鞋中底的88%回弹率技术,已被移植到羽毛球拍的减震手柄,使击球震动减少27%。

无界应用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展望

超临界发泡技术的“无界”本质,在于其材料性能的可编程性——通过调控泡孔结构(密度、孔径、分布),可精准匹配不同场景的力学、热学、电学需求,从汽车减重到医疗安全,从高频通信到航空航天,这项技术正重塑材料与产业的关系。其技术演进的底层逻辑清晰:材料性能的“可编程性”是实现“无界应用”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从“单一性能突破”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转型(如科思创Desmopan® FLY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契合循环经济理念),同时与3D打印、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

 

超临界发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克劳斯玛菲最新推出的模块化发泡机组实现工艺切换时间缩短75%、能耗降低32%,预计2026年在全球中游企业的装备更新中占据45%市场份额;通过调控泡孔结构、引入纳米改性成分或复合功能涂层,超临界泡沫在阻燃、导电、抗菌等方面的附加性能将持续拓展,满足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高端场景需求,且设备制造商与材料企业深度融合趋势显著(如克劳斯玛菲与科思创联合开发的在线发泡系统,使生产节拍提升50%、设备能耗降低25%)。当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同频共振,超临界发泡的“无界”未来已触手可及,在Interfoam这样的产业平台推动下,该技术将继续突破边界,为更多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从“鞋材”到“无界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聚焦超临界发泡无界应用新蓝海,汇聚全球材料工艺创新突破。

2025年11月5-7日,Interfoam China 2025上海国际发泡材料技术工业展览会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本届展会将全面展示TPU、PP、PA12、PLA等核心基材及小发大工艺、直接注塑发泡等前沿技术,国内外企业将携梯度发泡医疗内衬、直接注塑汽车内饰、耐极端温PVDF发泡材料等创新产品亮相,助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

Interfoam发泡材料展联合苏州申赛、宁波致微、常州顺祥、自贡中天胜、广州鑫弹、泉州同欣源、美瑞、福建创合、东莞市金刚机械、威海新元化工机械、泰安实力机电设备、无锡全锦和、浙江华创、南京创博、江苏越升、胜美科机械诚邀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企业共探技术突破方向,抢占性能可编程、全生命周期可持续高地,共同开拓超临界发泡材料的跨行业应用未来。

引用

[1]Yujin Z ,Yingrui T ,Mengdong Z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foaming technology in PCL foam production[J].Scientific Reports,2024,14(1):6825-6825.

[2]常州市顺祥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种以纳米材料为发泡介质的超临界发泡方法:202411986462.5[P].2025-04-04.

[3]余坚,何嘉松.超临界CO2技术制备微孔聚合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学:化学,2010,40(01):1-15.

[4]Hsiao Y-T, Hsieh C-M, Yang T-M, Su C-S. Preparation of Microcellular Foams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A Case Study of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70A[J]. Processes. 2021; 9(9):1650.

[5]金承钰,朱丽娟,左军,等.超临界CO2微孔发泡技术制备PLA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280-282+363.

[6]郑州大学.一种物理化学双交联聚氨酯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202410678381.2[P].2024-08-23.

[7]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莱恩新材料有限公司.一种聚合物超临界流体发泡系统:202421134242.5[P].2024-12-31.

[8]产业调研网. 2025 年超临界泡沫行业前景分析 [R]. 北京:产业调研网,2025.

 

更多新闻

邀您探索发泡材料的世界,Interfoam发泡材料展将于11月5-7日在上海举办,即刻预登记免50元门票!

行业新闻

Interfoam发泡材料展将于11月5-7日在上海举办,即刻预登记免50元门票!

可彭特海绵电池解决方案:丰富多元的材料产品矩阵与卓越的加工能力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价值

行业新闻

电动出行的时代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伴随能源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亦呈现动态演变。作为深耕汽车行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契合未来发展的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助力客户稳居行业潮头。

浙江华创:赋能生态发展,从绿色守护到可持续承诺- Interfoam展商星势力

行业新闻

浙江华创碳一智造有限公司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是国内首家研发液态CO₂辅助高压发泡技术及设备的综合民营科技企业,专业生产聚氨酯保温材料、聚氨酯夹芯板等系列产品,并承揽各类防腐保温工程,具备国家一级资质。

低空制造领域发泡材料的应用现状、市场动态、技术特点及未来趋势

行业新闻

本文将系统分析低空制造领域发泡材料的应用现状、市场动态、技术特点及未来趋势,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热塑性弹性体(TPE)发泡:创新工艺驱动性能升级,多领域拓展开启增长新篇!

行业新闻

热塑性弹性体(TPE)作为一种结合了橡胶弹性与塑料加工性的新型材料,近年来在发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持续突破。随着超临界流体发泡、模内一体化成型等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梯度结构、多功能化等新型泡沫的开发,TPE发泡材料的性能与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发泡剂、粘度调控、交联作用、工艺创新及应用拓展五个核心维度进行更新,全面阐述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技术及其应用。

PFC2025第九届聚合物发泡会议将以“弹性体发泡”为主题于11月在苏州举办!

行业新闻

2025年11月17-19日,第九届Poly Foam Conference(PFC2025)将于苏州盛大召开。作为发泡技术领域的技术盛会,PFC致力于搭建“知识、技术、生意”的交流平台,本届会议将以“弹性体发泡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行业智慧,共探技术前沿与产业机遇。诚邀您共襄盛会,携手推动弹性体发泡产业高质量发展!

越升科技:以创新技术引领塑料挤出装备行业,赋能全球绿色智能制造

行业新闻

自2008年成立以来,江苏越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升科技”)以“强企业,兴中华”为愿景,始终专注于塑料挤出装备与技术的创新研发,秉持“责任、团队、创新”核心价值观,以“成为所有业务客户的首选、用绿色科技创造价值、积极改变‘中国制造’”为使命,在塑料共混、发泡挤出、大石化聚烯烃造粒及特种片膜挤出等领域屡创里程碑式突破,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智造力量。

溯溪鞋“量价齐升”,发泡鞋材再赢创新与增长机会

行业新闻

作为功能性鞋类的核心分支,溯溪鞋市场近年呈现“量价齐升”的增长态势。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市场容量已突破关键规模,中国市场同步跟进;2025年上半年,国内主流电商平台溯溪鞋销售额达3.3亿元,同比增长53.4%,连续两年保持50%以上增速。细分平台表现更亮眼,天猫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户外鞋服类目下,溯溪鞋成交金额同比增75%,成交笔数增幅超120%,成为户外品类增长主力。

本奇新材:特种发泡解决方案专家与绿色技术创新者 - Interfoam展商星势力

行业新闻

广东省本奇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橡塑发泡产业链、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企业,主要研发、生产环保发泡剂粉体及母粒、发泡成核剂母粒、高端发泡助剂包,以及特种发泡改性母粒、特种橡塑功能母粒、扩链剂、特种橡塑泡沫制品,服务于EVA、PE、PS、PP、PVC、ABS、TPU、TPE、TPR、EPDM、TPEE、PET、PA、PMMA、PC、PPO等橡塑材料的化学发泡与超临界物理发泡领域。

北京汇捷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汇捷通展览创立于 2011 年,作为专业的会展主办机构,始终深耕细分领域的专业展览及会议。公司以 知识、技术、生意三大维度为核心,致力于为客户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通过线下面对面的商务活动,助力客户达成高质量的交易。

创造卓越平台,达成卓越交易

为了更好的体验
请竖屏浏览